报告讲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要闻 > 报告讲座 > 正文
分类

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合肥)分会场平行论坛:新能源汽车与智慧交通系列报告(十二则)

报告时间:2025119日(星期日)08: 30–17: 20

报告地点: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学术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

举办单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学术报告信息(一)

报告提目:模糊动态系统之创建与发展

报告人:陈义华/Ye-Hwa Chen

工作单位:佐治亚理工学院

报告简介:将不确定性纳入严谨的科学框架的尝试由来已久。其中一项非常成功的努力是概率论,它描述了随机性。直到1965年,洛夫蒂·A·扎德才提出了模糊理论。简而言之,模糊理论描述事件发生的程度,而概率论描述事件发生的频率。模糊理论对不确定性的描述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它与人类感知事件的方式密切相关。本次演讲将介绍智能工程领域的新前沿——模糊动力系统。这一前沿拓展了工程学融合各种不确定性描述进行分析与控制设计的可能性。我们将阐述在动态系统中,不确定性虽存在边界,但边界信息最适宜通过模糊隶属度函数描述。例如,可表述为边界接近于”k,其中接近于作为模糊语言变量,与隶属度函数相关联。基于此新描述,可实现全新的分析与控制设计。我们将回顾模糊动力系统的现状,并探讨其潜在的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陈义华于198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目前是佐治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授。他担任七本期刊的区域编辑和副编辑。他已发表320余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他荣获多项奖项和荣誉,包括IEEE模糊系统汇刊杰出论文奖、Sigma Xi最佳研究论文奖和Sigma Xi青年教师奖。他的一篇论文在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中引用次数排名第二。他还荣获佐治亚理工学院颁发的护照奖垄断奖尽善尽美奖,并荣获该校最高荣誉坎帕尼尔奖。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动力系统和机电系统建模与分析、模糊系统和控制。

 

学术报告信息(二)

报告提目:关于电阻切换型再生悬架的乘坐舒适性与能量回收功率界限研究

报告人:吕德越/La Duc Viet

工作单位: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力学研究所

报告简介:再生悬架系统作为一种电磁发电装置,能够在吸收振动冲击的同时捕获振动能量。该系统产生的电磁阻尼力可以通过外接可变电阻进行控制。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使用电阻切换控制器的理论分析方法,以求得理论上的簧载质量振动最小值和可回收功率最大值。这两个上下界限分别通过对切换时间函数这一单变量函数进行最小化和最大化来确定。所求得的上下界限不仅可以作为性能评估的基准,也可以为实际控制器的设计提供指导。为验证上述优势,针对该方法重新分析了一个现有的四分之一车辆混合电磁悬架实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示范性控制器,并针对其最大能量回收上界进行了性能评价。

报告人简介:La Duc Viet,副教授,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他获得了越南国家大学(河内理工大学)的力学学士和博士学位。Viet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振动控制与能量收集,重点研究半主动阻尼系统与高效节能系统设计。他已经在包括《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在国际科研方面,他曾在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AIST)参加韩国脑科学21计划的博士后研究,并通过 Erasmus Mundus Action 2 项目先后赴比利时根特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开展科研合作。除了科研工作外,Viet博士还担任越南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持续推进振动控制与能量收集技术的创新性发展。

 

学术报告信息(三)

报告提目:城市轨道交通节能运行——模型与方法

报告人:杨立兴

工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报告简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在运营里程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客流激增的背后,运营能耗过大的问题也随之浮现,给能源供应部门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如何设计更好的行车组织方案以降低运行能耗和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出行,成为了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报告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节能减排,采用数学优化方法,介绍了列车节能运行的三类有效方法,包括速度曲线优化、节能运行图、车辆优化运用。进一步,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模型和算法,并进行了案例测试,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相关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最后,指出了可进一步开展的研究方向。

报告人简介:杨立兴,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长期从事交通优化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0余项,连续入选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是国家杰青、优青、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研究方向负责人;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钟家庆运筹学奖等。兼任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亚太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会Fellow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编委、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Industrial Engineering & Management Systems领域主编、Urban Rail Transit副主编、《系统工程学报》编委、《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编委、《运筹与管理》编委等。

 

学术报告信息(四)

报告提目:汽车行业当前形势及思考

报告人:王文俊

工作单位:奇瑞汽车(合肥)研发院

报告简介:当前汽车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与新能源转型双重挑战。面对挑战,企业需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探讨如何着力解决充电便利性和电池成本等问题,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推动产品升级,在行业变革中寻求突破与发展。

报告人简介:王文俊,现任奇瑞汽车公司合肥研究院院长,曾在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从事技术开发、日本设计中心运营、商务及试制工作;江淮乘用车公司负责江淮蔚来工厂生产管理、江淮大众项目技术及江淮乘用车公司的技术、工艺及质量工作;极氪智能汽车科技C产品线负责整车软件、硬件开发及质量工作。

 

学术报告信息(五)

报告提目:安凯新能源客车研发与创新

报告人:朱鹤

工作单位: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将围绕安凯客车技术研发进行介绍,重要介绍安凯新能源客车、安凯纯电动客车、安凯氢燃料客车、安凯智能网联客车相关技术。

报告人简介:朱鹤,现任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新能源客车研发工作;安徽省第十三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先后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合肥市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等。

 

学术报告信息(六)

报告提目:大模型引领汽车产业新变革

报告人:雷琴辉

工作单位: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

报告简介:当前AI大模型技术飞速发展,逐步渗透至汽车产业各环节,推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迎来颠覆性变革,如何实现大模型与汽车场景的深度融合、释放技术价值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本报告面向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围绕大模型的产业应用展开,梳理了2024-2025 年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中与大模型相关的关键方向;结合 DeepSeek 大模型上车热潮、比亚迪智驾普及等案例分析大模型与汽车场景的融合路径及发展痛点。进一步阐述大模型在汽车领域的六大核心趋势,涵盖优化座舱人机交互、落地 Agent 场景应用、推动舱泊声一体化方案量产、打造智慧声场、升级端到端智驾体验、赋能车企全流程运营,并介绍讯飞星火大模型在车企主力车型的落地成果,验证了相关技术应用的适用性与实践价值,助力汽车产业智能化升级。

报告人简介:雷琴辉,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武汉经开区车谷产业领军人才;武汉英才计划-产业领军人才。安徽省智能驾驶技术及应用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委会委员会委员。

 

学术报告信息(七)

报告提目:面向未来的智能底盘构筑中国汽车产业新生态的产学研共同体

报告人:詹克旭

工作单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深度变革,智能底盘作为承接先进技术、重塑车辆性能的核心平台,已成为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关键。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中国汽车产业亟需打破传统边界,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产业新生态。本报告在系统探讨如何通过深度融合产业界、学术界与科研界的力量,共同抢占下一代智能底盘技术制高点。报告首先高屋建瓴,洞察全球智能底盘的技术前沿与未来产业方向,明确共同体的攻坚目标。进而,以瑶光实验室为范例,呈现奇瑞作为产业龙头在前瞻技术领域的引领性探索与实践。报告还详细梳理了奇瑞在底盘核心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彰显了从理论到应用的产业化能力。最后,通过开阳实验室的实践路径,深度剖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如何有效运作,为构筑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共同体提供了宝贵蓝图。本报告不仅是对奇瑞技术战略的解读,更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构建自主、强大、可持续创新体系的一次深刻倡议。我们坚信,唯有携手共建跨领域、共成长的产学研共同体,方能凝聚最大合力,面向未来,共同构筑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全新生态与核心竞争力。

报告人简介:詹克旭,现任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底盘瑶光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国汽车工程协会会员,上海市重大工程优秀建设者。先后在大型国企及头部Tier 1工作,涉及自动化及汽车电子软件研发,多年的汽车行业工作经验,以研发团队负责人及核心研发人员身份参与过诸多重点研发项目,善于专研,勇于创新。获得上海市发明专利铜奖、中国邮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重要奖项。作为核心研发人员所参与的项目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被认定为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产品。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核心期刊多篇论文,并已有多个发明专利授权,作为第一完成人著有四个软件著作权。长期从事汽车底盘新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起草人牵头制定汽车行业标准。

 

学术报告信息(八)

报告提目:车用电机模拟器技术原理及工程化应用

报告人:余峰

工作单位:科威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本报告立足于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技术发展背景与前沿趋势,以电机模拟器的核心技术原理为研究核心展开系统阐述。通过对传统电驱测试平台与新型电机模拟器测试平台的对比分析,深入剖析新型测试平台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并进一步揭示未来电驱测试平台的演进路径与发展方向。

报告人简介:余峰,科威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总监;科威尔的核心技术领军人物,电力电子变换领域的资深技术专家,深耕电力电子产品的开发领域已有十几年之久,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科威尔公司,曾主导大功率直流电源和大功率交流电源等重要产品的开发工作,在直流电源开发方面,成功主导了6MW超高功率直流电源的开发项目,还曾主导7000V超高压直流电源的开发;在交流电源开发领域,成功主导开发过单机功率高达1.2MW、相电压达到900V的先进设备。2023年凭借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前瞻性视野,带领科威尔产品部精心布局,成功领导科威尔电源事业部构建了完整的产品全产业链生态体系。现担任科威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部全方向团队的总负责人,肩负着引领公司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的重任,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学术报告信息(九)

报告提目:车载动力电池失效与防护机制

报告人:倪丽萍

工作单位: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动力电池热失控是电动汽车安全领域的核心挑战,深入理解热失控机理并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对提升电动汽车整体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多物理场耦合建模,模拟电池在机械、电、热滥用条件下的行为,为电池安全设计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在试验验证与优化方面,通过电池单体及整包级别安全试验,评估电池的热失控及热扩散行为表现与防护有效性,并基于材料、结构、系统等层面进行优化。综合考虑机电热等多方面因素,针对圆柱与方形电池进行差异化的安全设计,结合先进的热管理策略以及多层次防护设计,满足零热扩散的要求。动力电池安全是一项多层次协同创新和设计的系统工程。

报告人简介:倪丽萍,科技项目部部长,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前瞻开发部电芯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动力型电池失效与防护,揭示电芯内部失效机制,从机理端给予设计侧被动安全设计防护。主导企业获得省级科技项目4项,国家科技项目2项。高校企业协作6项。为企业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数十项。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方面提供需求侧建议。

 

学术报告信息(十)

报告提目:疲劳强度研究的历史回顾

报告人:钱抱璞/Baopu Qian

工作单位:大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铁路的普及,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技术挑战。车轮、车轴、轮缘和轨道等关键部件的断裂问题日益突出。德国工程师奥古斯特·沃勒通过系统研究,首次证明了反复加载的应力会导致零件断裂。沃勒的著名实验工作始于19世纪中叶,持续了14年,并发表了5篇重要论文。虽然他不是首位进行疲劳试验的人,但他被国际公认为首位对动态强度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先驱。他的研究内容包括:货车和煤车车轴的载荷测量;火车车轴和试样的疲劳试验(旋转弯曲);用于估计疲劳强度参数的静态试验;缺口和频率的影响(旋转弯曲);平均载荷的影响(平面弯曲);轴向和扭转加载下的疲劳强度试验等。本报告旨在介绍沃勒在疲劳强度实验和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展示疲劳强度学科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历程。通过讲述沃勒在未知领域中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思维,旨在激励和启发听众在面对全新研究领域时的探索精神。。

报告人简介:钱抱璞,博士,现任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整车开发部载荷定义组组长,负责大众集团中国区车型项目的疲劳耐久用户关联,疲劳耐久虚拟载荷定义等工作。在大众集团历任德国大众底盘耐久实验工程师,一汽大众疲劳耐久外方专家等职,具有疲劳耐久领域全流程开发经验,负责了多个车型的载荷定义,疲劳实验和认可。他的技术领域包括基于总线数据的用户行为与载荷分析,用户与试验场载荷关联,疲劳载荷频域分析,底盘耐久实验技术等。

 

学术报告信息(十一)

报告提目:SAF燃料的微爆和排放特性研究

报告人:孟柯生

工作单位: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报告简介: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实施,航空排放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国家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指出要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商业应用取得突破,力争 2025年当年可持续航空燃料消费量达到2万吨以上。由于全球飞机逐渐增多,航空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使用航空可持续燃料可显著减低污染。现在全球航空公司最广泛使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是生物柴油,国外例如美国大陆航空公司、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国内一些航空公司例如国航、海航和西部航等均已经使用该燃料成功进行了商业运行,但是该燃料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流动性低影响燃油滑油热交换和雾化特性、比如着火点较高影响空中再启动、比如能量密度低影响飞机航程等。研究SAF燃料的微爆和排放特性研究,对于开发可持续航空燃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报告人简介:孟柯生,男,198512月生,安徽寿县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具有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和波音737NG系列机型执照。2012.04-2021.12就职于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2022.01至今以高层次人才方式引进至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负责航空系筹建工作,现任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空与低空经济学院副院长,航空器可持续燃料燃烧与雷击防护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从事可替代航空燃料的微爆和燃烧特性以及民航地面智能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学术报告信息(十二)

报告提目:井工矿无人运输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报告人:张俊杰

工作单位:合肥矿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报告简介:项目介绍了推出--架构幽络矿山无人运输方案,实现无人驾驶辅助运输全流程作业。主要产品由智能车载系统、路侧协同系统、智能调度云控平台组成。项目突破了井下井下长航程高精度自主定位,实现井下关键区域局部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精度。在井工矿区完成了防爆新能源整体式无人驾驶运料车、防爆冲尘无人驾驶机器人、防爆柴油铰接无人驾驶运料车等示范应用;产品通用性强,可适配井下防爆无轨胶轮车、地下矿卡,兼容多品牌、多车型,同时支持新车型生产适配和在用车无人化升级改造。另外,研发的无人驾驶相关技术方案逐渐向城市清扫、移动充电车、机场牵引车等不同应用场景进行适配,成果应用前景广阔。

报告人简介:张俊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百博士后,北航研究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特种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合肥矿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深耕车路协同、智能交通、无人驾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技术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以及企业横向技术研发委托项目多项。累计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软著4项,主编专著1部以及参编了多部交通类论著及教材,并以第一起草人制定团标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16项,其中1项专利已转让;先后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合肥市第八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合肥市新站高新区职工五小创新成果优秀奖、第三届安徽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第九届创客中国安徽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二等奖等奖项,并获合肥市金牌职工优秀科技工作者新站工匠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新站高新区劳模工匠进校园理论宣讲团成员等荣誉称号;作为专家评委参与了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公安交警科技大数据建模、安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安徽省地方标准和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团体标准等评审工作,并长期受邀多个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审稿人。

 

 

 

 

下一条:赵德宗:高效、安全、可信的因果自主系统

关闭